初中的时候在商店里第一次见到了 MacBook Air 和 Pro。当年的 Air 还用着瞎眼的非 Retina 屏幕,但其优美的外观还是给我留下了印象,想着等我上大学了就攒钱去买一台 Mac 好了。
后来报考了计算机专业,考虑到自己的钱包和软件兼容问题,最后还是购买了一台 ThinkPad T495。这几年用下来除了续航拉跨和发热大,其他方面都很满意。
2020 年苹果发布 M1 系列笔记本后我就被种草了,无风扇还不发热的笔记本居然真的存在么?
今年大三暑假找到了实习,因为是远程工作,有提供笔记本,可以在 Windows / Linux / Mac 中选择。考虑到之前从没用过,体验一下也好,就选择了 Mac。
等了两天后拿到手,M1 MacBook Pro 13 8G + 512GB。基本上就是新机,连屏幕出厂的那张纸也在。开机后提醒可以购买 Apple Care +,根据剩余时间推算应该是前一天激活的。
开机后第一印象就是这屏幕也太舒服了,我 ThinkPad 的 1080P 相比之下差好多。触摸板用起来虽然不是很习惯,但是面积好大,而且都能点下去。
拿到后就开始配置开发环境,遇到了些小问题:
- 第三方鼠标滚轮方向 (安装 LinearMouse 解决)
- 装 Xcode Command Line Tools 卡死,显示“剩余 53 小时”,最后重启解决
- 截图的快捷键太怪了(Shift + Command + 4),第一次按手都要抽筋了
在 Windows 上常用的 Control + [ ] 快捷键变成 Command + [ ]。习惯后用 Command + C / V 来复制和粘贴还挺舒服的。
对 macOS 倒是没什么感觉,因为我平常干的事情在 Windows 和 Linux 也都能干。我不剪视频,所以吹上天的渲染速度我也不关心。软件的 UI 的确比 Windows 上的精致了许多(还是说更统一了些),配上高清的屏幕体验非常好。
第二天不插电使用了一天,快七个小时的亮屏,期间两个小时 Google Meet 视频会议,其余时间使用 VSCode 等软件,最后还有 30% 的电。比我的 ThinkPad 好太多了。
说完了优点,该说说缺点了。
首先就是 8G 内存。请不要听网上(i2ex)上吹的 8G 内存够用,更不要信 Apple Silicon 8G = Windows 16G 这种鬼话。平常外接 4K 屏幕,开启 VSCode、Safari、Spotify 等日常使用软件后通过 iStat Menus 就可以看到 SWAP 使用已经到了 1.5 GB 左右。
后来有一天我要开 Docker,跑了 docker-compose build & docker-compose up
后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卡顿,连最小化的动画都卡,切换 App 出现明显的延迟,用到了 4G 的 SWAP :)。最后没办法只能重启。
关于 SSD 写入,如果像我上面那样 “高强度” 使用,实测一天下来读取 500GB,写入 100GB 左右。目前使用三个礼拜后的情况如下:
其次是转接头问题。机子只有两个 Type C 接口和一个 3.5mm 耳机接口,而我的显示器只有 HDMI 和 DisplayPort 接口,于是在亚马逊上购买了一个 Hub。接上后显示并没有什么问题,可以达到 4K 60Hz。但是每次笔记本从休眠状态唤醒后会出现“多次握手”的情况(具体表现为外接屏幕会 亮屏-黑屏-亮屏,同时笔记本和外接屏幕都在切换分辨率)。最坏的情况下会遇到笔记本唤醒了,但是外接屏幕依旧黑屏,需要重新插拔适配器才能正常工作。
后来向公司申请了一个官方的 A2119 适配器,就没遇到这个问题了。我只能说这电脑也太挑配件了…
哦对,官方的适配器拿来外接 4K 也会发热(摸起来非常烫),不只是第三方 Hub 的问题。
外接 4K 后再多开一些软件就可以感觉到温度了。没有我 ThinkPad 那么夸张,也没有像网上吹的那样完全不发热。风扇会自动开始运转,保持在 1000 rpm 左右(听不见的)。
找到暑期实习时第一想法就是终于可以攒钱买自己的第一台 Mac 了,但是现在用了三个礼拜公司的电脑后发现好像也就那样。电脑是好电脑,就是太贵了。我搞了个价格表:
Model | Spec | Price (Edu) |
---|---|---|
MacBook Air M1 | 16 + 512 | 1.518,00 € |
MacBook Air M2 | 16 + 512 | 1.841,00 € |
MacBook Air M2 | 24 + 512 | 2.048,00 € |
MacBook Pro 14 inch | 16 + 512 | 2.024,00 € |
MacBook Pro 14 inch | 32 + 512 | 2.438,00 € |
8G 内存我自然是不会买的,2022 年这么贵的笔记本上还起步 8 + 256 我只能大骂奸商。所以价格一下子就来到了 1.5K €,不能自己升级内存和硬盘真的好气。
对比了下隔壁的 ThinkPad 和 XPS,价格差不多但是可以自己升级 SSD:
Model | Spec | Price (Edu) |
---|---|---|
XPS 13 | 16 + 512 + UHD | 1.461,59 € |
T14 Intel Gen 3 | 16 + 256 + UHD + Fingerprint | 1.511,10 € (+50€ for 512 GB) |
X1 Carbon Gen 9 | i5-1135G7 + 16 + 256 + 1080P | 1.435,91 € |
上面的除了 T14 内存都是焊死的(而且没有 32GB RAM的选项)。看了 Reddit 的帖子,似乎 12代 Intel 续航又拉跨了,所以还是算了。
我可以把实习的钱都砸进去买一台 Mac,但我在想了这么久之后也没下单。首先是觉得太贵,其次考虑到明年的课里有作业需要开 x86 虚拟机,而这在 ARM 的 MacBook 上并不能做到(当然也可以借助实验室的机器完成)。
或许我应该等毕业了之后再换笔记本,再等等 Intel 和 AMD 发力。